Friday, March 18, 2005

Chronicle of Taiwan Lit



唐維敏
影視文學概論
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
March 2005


1895-1919 舊文學時期
1895.4 簽署「馬關條約」,割讓台灣、澎湖島嶼。次年,日本政府公佈六三法。
1898.6-8戊戌政變。政變後,梁啟超逃至日本,1902年2月在橫濱創刊《新民叢報》,並於1911年3月由日來台,台灣文士歡宴於台北薈芳樓。 
1898.12 章太炎來台編輯《台灣日日新報》漢文欄。  
1912.6 留日青年成立「應聲會」於東京,響應中國革命。1920年「應聲會」改組為「啟發會」,後又組織「新民會」,會員百餘人,以文化啟蒙為宗旨。
1913.12 苗栗羅福星響應中國革命,發起抗日組織「中國革命黨台灣支部」,事發,三百二十餘人被捕。
1914.7 第一次世界大戰。
1914.12 板桓退助來台組成「台灣同化會」。
1915.8 噍吧哖事件。余清芳等欲建「大明慈悲國」,密謀起事於台南西來庵,事洩,民眾戰死無數,事後判死刑者二二八人,次年又處死三七人。又稱「西來庵事件」,為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之結束。  
1919.5.4 五四運動。早在五四運動之前,1917年1月胡適發表〈文學改良芻議〉、2月陳獨秀發表〈文學革命論〉。隔年五月魯迅發表〈狂人日記〉、1921年12月又發表〈阿Q正傳〉。

1920-1925 新文學時期─新舊文學論爭
1920.7 《台灣青年》在東京創刊(1922年稱《台灣》,1930年停刊,共發行19期。
1920.11 連雅堂《台灣通史》上、中冊出版。次年,下冊出版。
1921.10 「台灣文化協會」成立,會員一0三二人,發行機關刊物《台灣文化協會會報》。
1922.1 留學北京之台籍學生范本梁等組織「北京台灣青年會」,與台灣文化協會呼應。 陳瑞明於《台灣青年》發表〈日用文鼓吹論〉。〈日用文鼓吹論〉,攻擊傳統漢文學,為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揭開序曲。次年,黃呈聰、黃朝琴、蔡孝乾、張我軍等, 陸續發表有關白話文問題及介紹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之論述。直至1925年,台灣新舊文學論戰全面展開。
1922.4 台灣文化協會刊物《台灣文化叢書》第一號,刊登署名「鷗」之〈可怕的沈默〉,為目前所知第一篇台灣新文學中文小說。
1922.7追風(謝春木)發表〈她要往何處去〉,為台灣人寫作之第一篇新文學日本小說。
1923.4 《台灣民報》創刊於東京(1927年遷台,1930年改稱《台灣新民報》,1941年改稱《興南新聞》,1944年3月停刊),轉載胡適的 〈終身大事〉,開始向台灣介紹中國新文學。1925年陸續轉載魯迅的作品〈狂人日記〉、〈鴨的喜劇〉等。為台灣日據時期主要報刊。
1923.6 張深切中斷日本青山學院之學業,起程赴上海,並於1937年赴北京,主編《中國文藝》。
1923.10 「上海台灣青年會」成立。創辦人之一,張我軍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大將,介紹中國新文學不遺餘力。1924年以〈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〉、〈新文學運動的意 義〉,引發台灣新舊文學的討論。1925年出版詩集《亂都之戀》,入北平中國大學國文系,第二年轉入師範大學,並拜訪魯迅。1929九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 學,後於師大、北平大學、中國大學等校任日文講師。
1924 追風(謝春木)發表〈詩的模仿〉於《台灣》,為日據時代台灣人寫作的第一篇日文新詩。
1926-1936 社會寫實與左翼思想
1927.1 「台灣文化協會」左右翼分裂,連溫卿取得領導權,舊幹部另組「台灣民眾黨」。5月,蔣渭水脫離文協,另組「台灣政革新會」,6月被禁。
1930.2 全台詩人於台中公會堂舉行聯吟大會。
1930.8 黃石輝、郭秋生等人掀起鄉土文學論戰。黃石輝於《伍人報》發表〈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〉,引起熱烈的討論,次年郭秋生等人加入論戰。一九三年一月《南音》更 開闢「台灣話文討論欄」引起賴明弘、黃春成、黃石輝、莊遂性等人之筆戰。後一九三四年何春喜於《台灣新民報》再次提倡鄉土文學,主張用「標準符號」(「羅 馬字及漢字偏旁」)建設台灣話文,再引論戰。
1930 《明日》、《洪水報》、《伍人報》、《台灣戰線》、《赤道報》等左翼刊物相繼創刊,出版後多被查禁。
1934.5 「台灣文藝聯盟」成立,為全島性文藝組織,發行刊物《台灣文藝》。張深切為委員長,楊逵任日文欄編輯, 次年,楊逵因選稿意見不合,退出台灣文藝聯盟,另創辦《台灣新文學》雜誌。
1934.10 楊逵〈送報伕〉獲東京《文學評論》徵文第二名(第一名從缺),全文發表於該雜誌。中譯本於1935年4月刊於上海《世界知識》。
1935.6 風車詩社成立,發行風車詩刊,共四期。主要成員有楊熾昌、林修二、李張瑞及日人戶田房子、島山鐵平等人。
1936.4 楊逵〈送報伕〉、呂赫若〈牛車〉、楊華〈薄命〉三文收於上海出版朝鮮台灣短篇小說集《山靈》。
1936.12.22-24 郁達夫應日政府之聘來台。《台灣日日新報》等相繼舉行演講會

1937-1945 皇民化運動
1937.7.7 七七事變。中日戰爭爆發後,全台進入戰時體制。台灣總督府禁止使用中文,廢止各中文欄,中文雜誌停刊,漢書房(私塾)被強制廢止,並且縮建寺廟,禁止表演 中國語劇等。早在1913年,日人已禁止一切官方命令文告附譯漢文。
1938.1 台灣總督小林發表關於台民志願兵制之實施,謂此制與皇民化徹底同為必要行動。
1939.5 台灣總督小林發表談話,以皇民化、工業化、南進政策為施政重點。
1939.10 台灣詩人協會成立,發起人為西川滿,龍瑛宗任文化部委員。
1940 2月修訂戶口規則,規定台灣人改換日本姓名規則,強迫實施改姓名運動,並公佈發止陰曆年。8月於嘉義設置「皇民化模範部落」。
1940.1 西川滿等組織「台灣文藝家協會」,發行刊物《文藝台灣》(共三八號)。
1941.4 設置皇民奉公會,各地分會陸續成立。
1944 年1月台灣總督依「皇民練成所規則」,決定設立50處皇民練成,強制執行皇民化政策。早在小林總督時代(1936.9-1940.12),就要毀 台灣人的寺廟及神像,命令台人拜祭台灣神社及日本神社;又要各家庭拜大麻奉祀(取代祖先)。在娛樂上,又禁止傳統的歌仔戲、布袋戲。
長谷川總督時代(1940.12-19 -1944.12)更不准學校及官府講台語,要台灣人成為「國語家庭」。
皇民化運動(II)


1941.5 張文環、王井泉、黃得時等組織「啟文社」,發行《台灣文學》,與西川滿《文藝台灣》分庭抗禮。
1941.12 日軍偷襲真珠港。
1942.6 日本文學報國會派久米正雄、菊池寬等作家來台,召開「戰時文藝講演會」。
1942.11 西川滿、演田隼雄、張文環、龍瑛宗到東京參加第一回「大東亞文學者大會」。
1942.11 張彥勳等人在台中組織新詩社「銀鈴會」,第一個由台籍詩人所創辦的現代詩社。光復後,1948年「銀鈴會」發行中日文混合的油印詩刊-《潮流》,共發行二十餘期。
1949年 「銀鈴會」在成員遭受政治迫害的情形下無形中解體。
1943.4 「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」成立,宣揚皇民文化。《文藝台灣》、《台灣文學》停刊,改由台灣奉公會發行《台灣文藝》。11月「台灣文學奉公會」在台北市公 會舉行「台灣決戰文學會議」,日台作家六十餘人參加。隔年,又派作家分赴各地農場、工廠、兵團、鐵道、礦區參觀,撰寫報告文學。
1943.8 長崎浩、齊藤勇、楊雲萍、周金波等人參加第二回「大東亞者大會」十一月台灣決戰文學奉公會在台北舉行「台灣文學決戰會議」。
1944.12 第三回大東亞文學大會在南京召開。
1945.1 台灣總督府情報課編《決戰台灣小說集》,收錄戰時作品。
1945.8 日本無條件投降。

1946 語言的轉換
1946.1 國共停戰協定
1946.2 開始取締日語書籍 龍瑛宗主編《中華日報》日文版文藝欄持續到本年廢除日文為止。
1946.4 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2嚴禁日語、台語教學
1947-70s 二二八到白色恐怖
1947.2.28 爆發二二八事件
1949.5.20 實施戒嚴令
1950白色恐怖席捲台灣全島 五○年代自中國大陸來台灣的作家活躍,反共文學、戰鬥文學、鄉愁文學成為主流。
1953-1972 現代詩與現代主義文學
1953.2 《現代詩》季刊在台北創刊(1964.2停刊,共45期),紀弦任發行人兼主編1954.10創世紀詩社創立,《創世紀》於左營創刊(1969.1停刊),張默、洛夫主編,自第二期起亞弦加入編輯 行列。
1956.1 由紀弦創導的現代派成立於台北,提出「領導新詩的再革命,推行新詩的現代化」的口號。加盟者八 十三人,後增至115人,包括方思、鄭愁予、林亨泰、白萩、羊令野、葉泥、林泠、商禽、辛鬱等等。
1960.3 《現代文學》雙月刊創刊(1973.9停刊,共51期),白先勇任發行人,王文興、陳若曦任主編。經常撰 稿者有歐陽子、葉維廉、叢甦、王禎和、杜國清、林耀福、李歐梵等。歷任主編包括余光中、姚一葦 、何欣、柯慶明等。《現代文學》除創作外,更著重西洋文學的介紹。現代主義文學由此進入全盛期 。 1971.4 白先勇《台北人》
1964.6 《笠詩刊》創刊,發起人包括林亨泰等大部分笠詩社成員。這是一份台籍詩人為跨越從日文過渡到中 文的語言障礙而成立創辦的刊物。
1972-1979 鄉土文學論戰
1971.1 釣魚台問題引發留美學生抗議示威,為保釣運動  
1972.2 現代詩論戰──1972.2 關傑明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〈中國現代詩的幻境〉及〈中國現代詩的困境〉二文,針砭葉維廉編 譯《中國現代詩選》、張默主編《中國現代詩論選》、洛夫主編《中國現代文學大系》(詩部份)等 三書缺乏現實意識,使當時詩壇陷入「困境」和「幻境」,隨後引發一場現代詩論戰。
1973.8 唐文標事件──唐文標陸續發表〈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〉、〈僵斃的現代詩〉、〈詩的沒落〉,言論激烈並指明 批評《文學雜誌》、《藍星》、《創世紀》等刊物,以及洛夫、周夢蝶、葉珊、余光中等人的詩作。  
鄉 土文學論戰──1977 葉石濤於《夏潮》發表〈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〉,闡明台灣鄉土文學的歷史淵源和特性。《夏潮》第三卷第二期推出「當前台灣文學問題專訪」,收錄楊青矗、王 拓、黃春明等探討當前台灣 文學(鄉土文學)的文章。 「青溪文藝協會」主辦「鄉土文學座談會」,出席作家有尹雪曼、尼洛、司馬中原、尉天驄等人。 彭歌發表〈不談人性,何有文學〉批評陳映真、王拓、尉天驄等人的鄉土文學思想。 余光中發表〈狼來了〉,認為鄉土文學作家即在提倡「工農兵文藝」,點名批判陳映真、尉天驄、王 拓等人,掀起鄉土文學論戰。 王拓〈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〉,開始反擊對鄉土文學的批判。 另有銀正雄〈墳地哪裡來的鐘聲〉、朱西甯〈回歸何處?如何回歸〉、尉天驄〈鄉土文學與民族主義 〉、陳映真〈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〉等多篇論戰文章。  
1979 台灣文學初次在中國大陸受到引介,最初轉載的作品是聶華玲的〈愛國獎券〉(《上海文學》三), 繼而在十二月由人民文學出版《台灣小說選》,大陸一時熱衷介紹台灣文學  
1979.12.10 美麗島事件
政治文學
1980.2.28 七○年代末的美麗島事件、八○年代初的林義雄母女慘殺事件加強八○年代政治文學的具現。
1983.-- 李喬、高天生共編《台灣政治小說選》。高雄事件繫獄的王拓以《牛肚港的故事》記錄七○年代的社會運動。李喬的《寒夜》三部曲具歷史大河小說特質。黃凡的 《傷心城》、《反對者》等著作則是拓展八○年代政治小說的議論層面。其他尚有林雙不的《黃素小編年》、李喬的《告密者》、陳映真的《趙南棟》等。
1985.12 龍應台《野火集》和柏楊《醜陋的中國人》是觸動社會批判的另一導線。
1986 1989.2.25 台灣筆會舉行「二二八文學會議」,李敏勇、彭瑞金、李喬、張恆豪分別發表論文。
女性文學
1980   因為台灣女性就業和受教育的機會大幅提升,八○年代的女性文學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,女作家的創作興盛如雨後春筍,已蜚聲文壇的有廖輝英、李昂、蘇偉貞、蕭麗紅、蕭颯、蔣曉雲、袁瓊瓊、席慕蓉、鄭寶娟、夏宇、張曼娟、吳淡如、朱天心、朱天文等。
此外受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,女性主義文學的寫作及討論開始興起。 袁瓊瓊的《自己的天空》發表後,成為引用甚廣的名詞,鼓舞女性尋找不受男性遮蔽的天空。
李昂《殺夫》。
1983.11 呂秀蓮《這三個女人》。
1985.8「中外文學」第十四卷第十期推出「女性主義文學專號」。
1986.3「聯合文學」第十七期推出「女性與文學專輯」。
1987.3中國時報推出「女性作家作品聯展」專輯,有關一系列當代優秀女作家的散文、小說及批評女性主義文學的評述文章。
1989.4.8-9「第十三屆比較文學會議」會議主題是「性別、權力、正文—文學的女性/女性的文學」。
1990.3「中外文學」第十八卷第十期推出「女性與文學專號」。
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論戰
1984.1.15  宋冬陽於「台灣文藝」八十六期發表〈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〉,三月號「夏潮論壇」推出「台灣結的大解剖」專題加以反駁,引發一場意識形態的台灣文學論戰。
1986 「台灣文藝」第九十八期刊登宋澤萊的〈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—世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〉對文壇人士及文藝政策多所批評,引起文壇矚目。  
1986.6. 西德召開「中國現代文學大同世界」會議,李昂提出「台灣作家的定位」的問題。

後現代時期
八○年代以降,各式文學技法和議題的實驗勃興,特別是戒嚴令解除,文學的後現代時期正式開展。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的後設風格,情色愛慾為主題的大眾書寫,和視覺媒體結合的創作格式等等。
1985 作家有張大春、林燿德、黃凡、葉姿鱗、陳黎、陳克華、夏宇、林群盛、杜十三等人。
1986 「聯合文學」月刊舉辦「文學、藝術與同性戀」座談。由羅青、白靈、杜十三策劃的「詩的聲光—現代詩多媒體發表會」於國立藝術館表演三天。
1987.7.14戒嚴令解除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